您好,歡迎訪問 山東書坤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137-9392-9365
熱線電話
山東書坤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我們

山東書坤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熱線:137-9392-9365

手機:130-5398-1316

電話:130-5398-1928

總部地址:臨沂市頤高國際A座1208

“國聯+民生”加速:高管洗牌、人事暗湧

發布時間:2024-08-10 09:59:42人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8月10日訊(記者 李丹萍 王婉瑩)“國聯+民生”並購整合進入倒計時。國聯證券(601456.SH)與民生證券重組的每一步實質性進展,都引發行業的高度關注,“千億級券商呼之欲出”“行業准頭部”“有望成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後券商市場化並購首單成功案例”,諸多光環加身,業內也給足了期許。

        並購整合之路看似順暢,但其中的人事變動暗潮湧動,似乎反映著,兩家機構順利地“走到一起”並非易事。

以今年3月,國聯集團總裁顧偉出任民生證券董事長為起點,系列人事變化由此開展。5月,民生證券高管分工大調整,數位具有國聯集團或國聯證券背景的管理層“空降”,陸續分管民生證券董辦、人力資源、財務等關鍵部門,拿捏住“人”和“錢”這兩條重要命脈。

有人到來,就會有人離開。近期,民生證券兩位高管“掛帥”離去。原副總裁蘇鵬加盟華金證券,或出任常務副總,擬定分管經紀業務和研究所;執行副總裁、投行“老將”楊衛東擬帶隊加盟平安證券,繼續分管投行。此外,原經紀業務事業部副總劉慶萌亦帶團隊加盟華金證券。

受影響的業務線並不限於投行業務和經紀業務。藍鯨新聞記者關注到,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研究所業務,正形成微妙的格局。國聯證券兩位研究所所長徐春、楊燁輝,再加上民生證券研究所所長胡又文,未來“一山叁虎”的情況如何平衡,人才如何調配任用,亦是棘手難題。

這兩家體量不同、打法不同、風格不同的機構整合重組,並非簡單的“1+1=2”或是“1+1>2”。 資產負債表的整合,可以按部就班,但企業文化、業務融合、人員調配的諸多細節問題,才是“合”的關鍵所在,也有不少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294.92億元的“大手筆”交易

        重大資產重組預案發布兩個半月後,國聯證券最新重組方案出爐。

        8月8日晚間,國聯證券發布《國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擬通過發行A股股份方式向國聯集團、灃泉峪等45名交易對方購買其合計持有的民生證券99.26%股份,並募集配套資金。這也標志著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按下整合重組“加速鍵”。

據悉,此次發行價格因分紅除息由此前每股11.31元,調整為每股11.17元,發行數量為26.4億股,占發行後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48.25%(不考慮配套融資)。

        這筆對價高達294.92億元的大交易,有望成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後證券業首單並購成功案例。從流程來看,草案後續還要交由股東大會審議,再是監管審批。

    “速度很快,政策支持利好,看上去很順暢”,有業內人士向藍鯨新聞記者如是評價。

        從時間線來看,的確如此。2023年3月,國聯集團以91.05億元的成交價拿下民生證券30.3%股權。同年12月,證監會核准國聯集團成為民生證券主要股東,受讓民生證券30.30%股權。

        今年4月,國聯證券披露關於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停牌公告,公司擬發行股份收購國聯集團等45名交易對手持有的民生證券95.48%股權。5月,國聯證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不到3個月,重組草案出爐。

    “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合並案,不僅標志著金融行業整合趨勢的加速,也深刻反映了監管導向下的市場優化與資源配置。合並後,兩家機構有望通過資源整合,促進業務創新與服務升級,實現業務線的深度協同,增強市場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元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亦有研究團隊根據公開數據簡單測算,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完成整合後,投行、固收、研究、資產管理等主要業務有望躋身行業第一梯隊,成為准頭部券商。

        但兩家體量不同,打法不同,風格不同的機構整合重組,並非簡單的“1+1=2”或是“1+1>2”。 資產負債表的整合,可以按部就班推進,但企業文化、業務融合、人員配置的諸多細節問題,才是“合”的關鍵所在。

        8月9日,國聯證券跳空高開低走,開盤漲停價10.56元/股,報收10.05元/股,收漲2.24%,市場的信心,或也未必十足。

        “合並後,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內部管理體系融合或面臨多重挑戰。比如,兩家機構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業務流程和管理體系的不一致、員工的不確定性和各種情緒,以及市場和客戶對新組合的適應過程,這都需要磨合”,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

“自己人”把握民生證券核心崗位

人,是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整合重組的核心。

        眼下,記者關注到,民生證券已有一輪人事“洗牌”的暗湧。國聯集團和國聯證券已經在民生證券的多個關鍵崗位上擺好了“自己人”。

        今年3月,國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顧偉,出任民生證券董事長。7月,顧偉獲任國聯證券新一任黨委書記。半年內,顧偉連續被任命兩個重要職位。

5月,民生證券高管分工大調整。熊雷鳴“轉正”,擔任民生證券總裁,不再擔任公司代行總裁一職,新增分管投資交易部,不再分管財務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部;

        蘇鵬不再擔任公司董事會秘書,繼續擔任公司執行委員會委員、副總裁,新增分管戰略客戶總部,不再分管董辦和公司辦公室;

國聯集團總裁助理楊海“空降”,擔任民生證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楊海曆任中信證券投資銀行業務執行總經理、中信證券國際投資銀行業務董事總經理、中信裏昂直接投資業務董事總經理、國聯通寶總經理等。

        同時,聘任汪錦嶺為公司高管,擔任公司執委會主席,新增分管人力資源總部。汪錦嶺曾在2019年3月出任國聯證券首席信息官,兼任華英證券董事、首席信息官,更早前就職於中信證券。2023年4月,因工作變動辭任。

        聘任陳興君為高管,擔任公司執委,副總裁、財務總監、首席風險官,新增分管財務管理中心和風險管理總部。陳興君曾任國聯集團財務部職員,國聯期貨財務部經理,國聯證券財務會計部總經理、財務總監、首席風險官等職務。

        監事層方面,泛海背景的原監事會主席、副主席、監事卸任,國聯集團副總裁金佳出任民生證券監事會主席、國聯集團法律合規部總經理餘愷出任副主席、國聯集團戰略發展部職員陳驪出任監事。其他監事及職工監事未調整。

        進入6月,民生證券又內部發文,聘任楊海為公司執行委員會委員;蘇鵬不再擔任公司副總裁、執行委員會委員,不再分管戰略發展總部、戰略客戶總部。

        當手中權利一點點被剝離後,蘇鵬的離任也成為既定。中證協官網顯示,7月底,蘇鵬的執業機構已變更為華金證券。據悉,其或出任華金證券常務副總,擬定分管經紀業務和研究所。

        從業務線來看,記者不完全梳理,今年5月,民生證券原經紀業務事業部副總劉慶萌加盟華金證券,此後,原民生證券的張玉莛、劉玥、劉瀟男、史有君、肖華彪等五人也加入華金證券。

        7月底,民生證券原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執行委員會副主席楊衛東辭職,下一站或是轉戰平安證券,擬任分管投行的高管。作為在民生證券服務超過12年的“保薦代表人”,楊衛東的離職預示著民生證券投行業務的“地震”開啟。另據業內消息,楊衛東會帶投行團隊成員一起加盟,目前已有四個團隊到位。

        民生證券在市場上較早提出“投資+投行+投研”戰略,投行業務也是該公司最具競爭優勢的業務,帶頭人楊衛東以及諸多高管的離開,人才的持續流失,恰是業內對國聯證券收購民生證券過程中的核心擔憂點。

(圖片來源:藍鯨新聞制圖)

        “人事變動可能源自對合並後職業路徑的不確定性,企業文化的差異以及個人職業規劃的調整等多重因素。此外,合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權力重組和內部競爭也可能是人員流失的原因。人員的持續流失短期內,可能影響業務連續性問題,此外,還可能降低團隊士氣,對公司的整體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格局微妙,叁位研究所所長或將碰頭

        受影響的業務線並不限於投行業務和經紀業務,藍鯨新聞記者關注到,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研究所業務,也在形成較為微妙的格局。

逐一來看,國聯證券研究所所長楊燁輝,其於2021年7月從天風證券離職,2021年10月加盟國聯證券。楊燁輝有超過15年的醫藥行業從業、投資研究工作經驗,多次入圍新財富。

        去年12月,國聯證券又從長江證券“挖角”徐春,由其擔任國聯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徐春2011年進入長江證券研究部,2019年4月任研究所總經理,2014年至2020年,連續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家用電器行業第一名。

        徐春曾是國內最年輕的券商研究所所長,其任職期間的2019年至2022年以及2023上半年,長江證券研究所交易傭金分別為4.01億元、7.41億元、11.81億元、9.55億元及4.67億元,2019年-2021年連續叁年排名行業第二位,2022年及2023上半年排名行業第3位、第4位。

        徐春加盟國聯證券後,從最新的職務來看,楊燁輝為國聯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至此,國聯證券研究所“一山已有二虎”。

        反觀民生證券一端。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胡又文,亦是業內大拿,其自2021年上任以來,民生證券研究業務連上幾個台階,投研能力和市場影響力快速提升,創造出“兩年分倉翻7倍、市占翻8倍”的業績佳話。

        Wind數據顯示,民生證券在2023年實現分倉收入3.66億元,同比增長24.03%,市占率2.18%,行業排名提升至第17位。而在2021年,民生證券分倉收入僅0.57億、市占率0.26%、行業排名第49位。2023年,國聯證券分倉傭金收入1.03億元,同比增長了30%。從規模來看,民生證券優勢明顯。

若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加速合並,叁位研究所所長碰頭,“一山二虎”可能演變為“一山叁虎”,人才如何調配任用亦是棘手難題。

        對於整合後的兩家券商來說,最終只保留一個研究所是大概率事件。藍鯨新聞記者獲悉,國聯集團高層對兩家研究所發展擬通過賽馬機制篩選,而這對被整合下的民生證券而言,胡又文顯然面臨著更多挑戰。

        當前,民生證券研究所的人員流失已經在發生。藍鯨新聞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獨家獲悉,民生證券研究所銷售負責人馮誠已於近日離職,或將奔赴財通證券。目前,中證協登記信息暫未發生變化。

    “其他的業務線也是如此,原本就有團隊,合並之後,人員的去與留,打法要不要變,管理風格與管理體系,是否認可和適應企業文化,這都是實際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

        另需關注的是,國聯證券為國資背景券商,民生證券為市場化的民營券商,二者在薪酬結構上亦有差異。譬如在2021年,民生證券一度實現高管年人均實發薪酬914萬元,同年,國聯證券最高薪酬為時任董事長、總裁、財務負責人葛小波的376萬,兩者差距巨大。二者合並之後,薪酬向“體制內”靠攏,對於部分人員來說,接受度有待觀察。

        支元培認為,兩家機構的業務線整合,應根據市場調整,明確整合目標、時間表與責任分配,確保業務流程的平穩過渡與市場服務的連續性,“也有必要關注員工情緒,維護團隊穩定性和員工滿意度,以保障業務連續性與市場競爭力。”(藍鯨新聞 王婉瑩 wangwanyinglanjinger@.com)

推薦資訊